- 到泰國參加培訓
- 課程是針對公司七個國家主管階層的人
- 特別設計的管理人才培訓
由一個問題開始:
- 如何設計一個好的「新人著陸(on-boarding)流程」
也就是一個新人剛進公司時
- 你要怎麼讓他/她更快進入狀況?
訓練講師希望我們以自身的經驗出發
- 思考包含HR確認錄取這個人之後
- 直到之後新人到職
- 上手的整體流程
- 先列出自身經驗與到職的印象
再討論一切可以再怎麼樣改進,之後我們會明白為什麼要討論這樣的流程。那就讓我們開始吧!
一開始雖然方向不太明確,大家想到什麼就講什麼,其實運作起來很有效率,很快就收斂了,大家也很有自己的想法
例如我是先針對流程拆解
- 思考一個人在流程中會遇到的事情、完成的任務
- 再思考怎麼做,例如從一個新進員工確定錄取之後
- 他可能需要知道入職的一些資訊
- 關於工作內容以及組織架構、Key man的一些資訊
- 列出哪些資訊要提供給他?
- 他心中可能有什麼擔憂,要如何解決?
等等,列出總共有哪些流程與目標,越細越好
再一個個討論這個流程應該有什麼體驗,要得到什麼結果
算是「由下往上」的思考法
但另外一種同事的思考流程
- 是從「目標與分類」開始思考,他/她會說:
- 我覺得應該從三個目標來看
- 「讓他熟悉人」
- 「讓他熟悉事」
- 「讓他熟悉自己在組織中的定位與發展」
然後開始討論
- 要讓他熟悉人,該怎麼做?
- 提供組織架構圖、Key man介紹
- 要讓他熟悉事
- 需要找誰跟他介紹公司流程與目前業務?
- 要讓他熟悉自己在組織中的定位與發展,包含要怎麼讓他知道自己的KPI
- 短期他被期待做到什麼事情,可以有什麼樣的資源讓他完成
- 未來他可以怎麼自我成長?
這算是「由上而下」的思考法 這個主題的確非常適合主管培訓,因為這樣的思考過程,包含了
- 「主管對下屬的觀察細微程度與再議」
- 「對人的管理與coaching方法」
- 還有「對公司流程的瞭解與優化想法」三個層面
尤其講師強調,現實來看
- 錄取一個新人的成本是非常高的
- 首先要經過海一般的履歷篩選
- 一面、二面,瞭解這個人,對內/對外討論薪資結構與工作內容
- 還有各種到職安排
- 還要接受這個人剛開始工作時的摸索期
- 要花時間帶他/她,同時,錄取這個人也代表放棄其他人,要負擔機會成本。
我們花了這些成本
- 如果這個人很快就離開了,或是在工作上無法發揮原有的能力,這些投入就變成很大的浪費
- 加上一個人在到職初期是最有動力,學習力最強的
- 若是能保持這個動力,讓他/她更快做出貢獻,找到自己在組織中的定位,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事情。
於是我們的討論就帶到了「激勵」這件事
討論之後,講師總結激勵的元素,雖然看起來有很多原因,但其實可以總結為「GAME」這個字,包含:
- G:Growth
- 自我成長、感受到自己的進步,或是職位上有升遷,接受新的挑戰
- A:Achievement
- 成就感,完成了一些重要專案,或是得到主管、他人的認同,帶給自己的成就感與滿足感
- M:Meaning
- 意義感,做的事情對公司或是社會有貢獻的意義感、「正在做出一個了不起的產品」的意義感、幫助下屬成長的那種「媽媽看到小孩成長有感」(?)
- E:Enjoyment
- 工作條件(包含薪資,不過講師認為,與其說是薪水多寡激勵一個人,不如說是「更美好的生活」激勵一個人去追求)、工作環境,或是與同事合作、相處帶來的快樂
這四項應該是所有人在職涯發展上都會在意的點
- 只是每個人追求的比重不同
而
- 領導者應該思考一個員工在意什麼
- 自己又能怎麼提供支援
- 或是反過來,盡量減少讓員工覺得被「反激勵」的因素
例如
- 只在意員工是否完成 daily work
- 沒有讓員工知道他的職涯是否有進一步成長進步的空間
- 他又要如何努力,久而久之員工可能失去「自我成長」的激勵
- 同時daily work可能也無法帶來太多成就感與意義感,熱情就很容易被消磨
這也讓我想起之前曾有個老闆跟我說過的一句話
- 要激勵員工有一個最簡單的咒語--「謝謝你」
- 而且如果能進一步闡述「謝謝他,因為你完成了xxx,讓我或公司可以ooo」,會更有效力
因為這句話包含了
- 你對員工能力的認同(成就感與自我成長)
- 而且你重視他所做的事情(意義感)
- 也讓他覺得自己「有幫到你與公司的忙,有所貢獻」(成就感與意義感),所以這句話魔力非凡。
接著討論到「如何幫助下屬成長」
- 重點在於幫助下屬解決問題、找到答案
- 但並不是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,因為這樣員工無法自己思考
- 也難以從自己找出答案的過程中,獲得成就感以及成長感。
講師認為可以用問問題的方式,引導下屬,而問問題的方法,再度總結成了四個字
-
G.R.O.W:
-
G(Goal)
- 你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?
- 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?為什麼是這個目標?
-
R(Reality)
- 目前的情況怎麼樣?
- 問題有多嚴重,需要什麼時候解決?
- 造成問題的原因可能是什麼?
- 要達到目標,我們手上有什麼資源?
- 和那些部門有關係?
- 有哪些客觀條件或環境因素?
-
O(Options/Obstacle):
- 目前有哪些可能的解法?
- 這些解法可能有哪些阻礙?
- 讓你躊躇不前?還有沒有更好的做法?
-
W(Way to go):
- 你打算怎麼做?
- Plan A是什麼
- Plan B是什麼?
- 時程規劃是什麼?需要我什麼支援?
這四種問題並沒有一定的詢問次序,而是要看當時的情況調整
一人負責角色扮演主管,一人扮演反映問題的下屬
主管必須盡量用問問題的方式,瞭解下屬目前遇到的狀況
並協助他/她找出解法,另外還有一個觀察者,負責記錄對話的過程,以及觀察兩人的互動。
我的角色是觀察者,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角色,你會發現雖然剛剛兩個人才學過了這個理論
但實際run起來,兩個人看似有在「對彼此說話」,但其實根本沒有在「對話」XD
- 主管很容易不停給建議
- 雖然是以問問題的形式
- 而下屬很容易不停講自己的難處
- 沒有嘗試想出解法。
例如
- 主管在快速瞭解問題之後
- 就會開始問,你試過A做法嗎?
- 為什麼不?試過B作法嗎?為什麼不?
- B做法不行有沒有可能是因為XXX呢?
- 非常引導式地想得出自己心中既有的答案XD。
而
- 下屬很容易就會一直強調「因為xxx所以做不到、因為ooo所以沒辦法」
- 都在嘗試反駁主管,證明自己真的很有難處
- 自己也沒辦法,而非努力要找到解法
最後我們這組兩個人的結論是,好吧這件事好像沒解法。
- 我們認為主管如果只有一直單方面問問題,會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感覺
- 更不用說是不停詢問「你試過這個嗎?你有沒有想過那個?」
- 這會導致下屬覺得被挑戰,而非被輔導
- 而激起反抗的心,反而努力想證明「自己真的有許多困難無法解決」
主管應該要在建立「同理心與互信」的基礎之後
- 再用問問題的方式和下屬一起找出解答,整個coaching過程與結果才會更有意義。
所以學了再多理論,還是做不好coaching呀!
- 持續的觀察、反思、對話、調整,才是能讓自己coaching能力更加進步的方法。